《上海经济研究》
第十三届“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日前揭晓,将于今天颁奖。本届获奖的30个项目或聚焦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先导产业,或瞄准“双碳”目标布局新能源和绿色技术创新。围绕共同战略目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各类社会创新资源携手并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在申城奏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的“创新交响乐”。
作为上海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而设立的唯一奖项,设立于2009年的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见证了上海科技成果转化能级的不断提升。从早期成立基金,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频频“握手”,到如今通过奖项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强强联合,通过平台化、制度化的深度融合疏通产业瓶颈、提升创新能级,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的“含金量”在近几年走出了一条上扬曲线。
逾7000万元资助撬动5.5亿元研发投入,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会长朱英磊看来,从过去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老大难”问题,到如今企业家与科学家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共攀科技高峰,这背后是两大群体理念的转变。
然而,引导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并非易事。2003年,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成立,通过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启动“联盟计划”和“助推计划”,共扶持项目近1100个,资助资金逾70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5.5亿元。
朱英磊说,当经济发展告别粗放型道路,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成为企业的主动追求。
“过去,科学家与企业合作,总被认为是为了赚钱,但现在这种想法已完全改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感触颇深。今年,他与上海茂晟康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抗肿瘤药物艾日布林关键中间体联合开发”项目,获得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抗肿瘤药物艾日布林因合成难度大、成本极高,被誉为化学药物合成界的“珠穆朗玛峰”。企业与姜雪峰团队合作,通过引入低成本催化剂,提高了反应稳定性,成功将收率从28%提高到50%以上,而生产成本则降低了45%,三年累计营收1200万元。
姜雪峰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科学家帮助企业建起核心技术的“护城河”,让它成为细分行业领域“独一无二的那朵花”。目前,艾日布林关键中间体成为茂晟康慧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产品,大大推进了艾日布林仿制药的工业化生产,最终将推动成品药价格下降,让乳腺癌及脂肪肉瘤患者受益。与此同时,姜雪峰团队则通过攻克这一手性药物合成中的世界级难题,锻炼了科研“内功”。
▲特等奖项目“亿门级FPGA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
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突破关键技术,推动行业与产业发展,是本届获奖项目的共同特征。比如,特等奖项目“亿门级FPGA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产品应用于北斗导航、中国空间站等近20个国家大型工程与项目;一等奖项目“氢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及测评技术应用”瞄准国家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重大需求,所建立的测试系统、样本数据库和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第三方综合测评基地,规模达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从“一锤子买卖”到共建研发中心,长效机制催生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合作如何避免“一锤子买卖”?自2019年起,产学研合作“有协议、有框架、有制度”,在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的评选中越来越被看重。
“本世纪初,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资金、人才都相当缺乏,中介机构也屈指可数。”朱英磊表示,通过长期探索实践,上海产学研合作的完整性和紧密度有了质的提升。近年来,上海相继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改“25条”等特色鲜明的政策法规,为加速“纸变钱”营造起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本年度特等奖项目“大型复杂薄壁铸件制造技术及应用”背后,是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近十年的默契合作。针对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材料科学与技术难题,双方专门组建攻关团队,从项目合作到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从技术到产品,全方位解决企业迫切需求。为此,中国航发商发制定了一整套责权利明晰的合作规范。在中国航发商发输出的质控管理体系帮助下,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在长三角建立了产业化基地,迄今采购总额已达2000万元。
上一篇:上海推进“数字经济”产学研联动发展提供智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