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类汽车主编谈:辩证看经济与道义 “跨圈”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5

“碳减排”是世界参与的气候协议,要辩证看待经济与道德、技术进步与减排之间的“矛盾”。企业要想继续保有参赛资格,就必须在低碳、新能源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这是全产业链、全系统的减排。不仅是汽车,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我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配合国家政策和“跨界”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交易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布了交易方式和交易时间的具体内容,“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进入最后倒计时。

作为市场化资源配置工具,碳交易将向全社会释放碳排放定价信号,为全社会低碳转型奠定基础,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车市裴辽&冰茶行》主编裴大军

“减碳”势在必行,倒逼企业加快转型

有观点认为,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减碳”战略势在必行,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此,《汽车市场裴辽&冰车行》总编辑裴大军表示,“碳减排战略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政策,而是世界各国的气候协议。参与。中国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经济。道德、技术进步和减排的‘矛盾’。”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主编范文清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主编范文清认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出了碳减排的硬目标,因此减少碳排放不再是‘不经济’”企业的行为。相反,减碳努力。较大的公司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经济利益,不符合标准的公司可能会面临经济处罚。这也迫使企业加快碳减排进程。”

"利用节能减排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技术变革,看似初始投入成本较高,但实际上边际成本会下降。长期来看,当增长率和市场份额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达到一定水平,其巨大影响和经济效益将凸显。”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高欣也表示。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高欣

车一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晓林直言,“企业要想继续保持竞争的资格,就必须在低碳、新能源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该政策对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诅咒。 ,但这也是其提升技术实力和核心研发能力的机会。”

“跨界”合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减碳”进程。相比之下,国外,尤其是欧洲,已经走在了相关布局的前列。在此背景下,国内汽车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此,杨小林分析指出,“目前,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的概念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即使意识到了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企业社会责任,他们没有系统地规划和实施。”

一车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小林

"欧洲较早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环保方面先于我们,但我们后来者的条件可能也有优势。汽车行业,如工厂和生产环节,都是后建的,多考虑对环境因素。”裴大军认为,企业的减排水平在于产品技术的提升和提升,比如减少内燃机的排量,增加混合动力产品的引进。

在范文清看来,“减排是整个产业链、整个系统的减排,而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由于我国的“双碳”目标,不仅是汽车,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这为我国汽车企业全方位减排提供了基础和政策支持。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跨界’合作,完善全产业链和体系,实现减排。”

对此,高鑫建议,“希望中国车企加强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和模式研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配合国家政策和开放合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涛陈梦玉)

上一篇:上海财经类大学有“三巨头”,毕业生前景不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