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之后,上海没有片刻止步、正在快马加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推动双向开放、绿色发展、科技赋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攀高峰。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在10日开幕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一语道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目标。
全球资管中心,上海定下新愿景
6月7日,星展集团宣布,其合资证券公司——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已获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成为首家来自新加坡的合资券商。“中新合璧,融通亚洲。”星展集团中国区总裁葛甘牛表达了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看好。
回顾新一轮金融开放,从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到首批新设外资控股券商野村东方国际、摩根大通,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再到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保险,上海在多个领域率先破冰。
完备的要素市场、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和开放高地效应,是金融机构选择上海的重要原因。
走进陆家嘴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交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等一大批银行理财、基金公司、保险资管机构正在加速落地。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3,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5家落户在此。
近日,上海发布的相关意见首次提出,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强、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定是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将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示范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聚焦绿色金融,上海瞄准新机遇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正式提出,碳排放权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位于上海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开市鸣锣在即。。
“统计显示,全国绿色债券超过90%在上海发行,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超过60%发生在上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用简洁的数字,揭示了上海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积极进展。
在刘桂平看来,过去十多年来上海已经构建了一套制度清晰、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碳交易体系,碳基金、碳质押、碳配额远期等创新产品有序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技方面,可用的技术要加强布局,为以后的碳中和做好准备。金融方面,要发展绿色金融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未来会催生很多新的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说。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已经将碳金融列入“十四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数字化转型,上海拥抱新浪潮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中国也在积极拥抱这一趋势。在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9)报告中,上海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方面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
一方面,中外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成立。汇丰金科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外资金融科技公司。建行、中行等多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落户上海,成为推进传统金融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另一方面,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成为扩大消费需求、激发投资活力的关键点之一。中国银联总裁蔡剑波说,数字支付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资金循环和市场流通。
在金融科技不断升级的同时,数字人民币也悄然进入居民日常生活。6月11日,上海35万份数字人民币红包将启动,为“五五购物节”添砖加瓦。
目前,上海已在消费、交通、医疗、长三角跨区域支付等领域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显示出这座城市在应对金融数字化转型浪潮时的坚定与敏锐。
上一篇:上海最强钉子户,扬言没有一个亿绝不搬走,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