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中,新市区泰安里是相当别致的一处。石库门、老虎窗,走在这里如同走在老上海的里弄。
京城缘何出现“老上海”
西城区天桥西侧香厂路和仁寿路十字路口东南角,新市区泰安里就在这里。泰安里是北京南城一处仿上海石库门形式的代表性建筑,建于1915至1918年间,由六幢平立面造型相似的二层楼房组成。六座小楼被一条过道分为两排,过道口通向仁寿路,楼门均朝向过道。每幢小楼一层有走廊,二层有天井。泰安里与北京传统建筑形式差别较大,带有浓厚的海派风格。
今日泰安里
当年的泰安里属于京师市政公所香厂新市区建设的一部分。1914年,京师市政公所开始对香厂一带的旧街区进行现代化改造,时称“香厂新市区”。这一改造的目的在于用现代化理念取代封建、陈旧的传统观念,力图在虎坊桥一带建设一个西洋范儿的新式街区。为顺利完成这一工程,京师市政公所参考了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上海公共租界作为民国时期中国大陆地区城市现代化方面最为成功的样板,在房屋建筑、拆迁改造、商业设施设计及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都较为完善。市政公所借鉴上海的经验可以较快地使“香厂新市区”工程走上正轨,少走弯路。去过上海的朋友再到今天虎坊路与留学路之间的区域转转,会发现这一带有些建筑颇有上海特色。其实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香厂路与万明路交叉路口,您可能会以为到了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那时,新世界商场旧址、仁民医院还在,和东方饭店及泰安里、华康里共同组成了一个“海派街区”。
主持新市区建设工程的首要人物是当时任京师市政公所督办的朱启钤。他对这一改造工程十分重视,道路建设、商业设施建设及相关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开展,稳步推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不论土地招租,还是原有旧房拆迁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朱启钤
对于土地招租,一方面,承租人中标后随即获得土地30年使用权,其权利得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京都市政公所对招租后承租人如何使用土地以及房屋建造的程式也有严格规定,不按规定执行,承租人所获土地将被收回。
对于香厂一带的原有住户,则按照民国初期颁布的《北京房地收用暂行章程》的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香厂新世界众多商业设施中最为人熟知的要算新世界商场,由英国通和洋行建筑师麦凯规划设计,囊括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各类场所,在当时的北京地区独树一帜,领风气之先。
上海石库门变“小户型”
泰安里这组建筑在形式上模仿上海石库门,目的在于破旧立新,实现北京城市建筑的现代化。石库门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租界地区。由于当时战乱不断,上海周边的一些富商、绅士逃入公共租界避难。租界内的外国商人在得到工部局允许后建造了许多临时的简陋住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到了19世纪70年代,上海逐渐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把传统江南民居二层楼的三合院、四合院结构与欧洲住宅的联排式布局结合起来,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石库门建筑的得名因其外部有一圈石头的门框,宁波话中称其为“石箍”,后演变为“石库”。
石库门适应了近代社会城市人口剧增、传统大家庭解体、小家庭大量出现的新形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期的石库门建筑逐渐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厢房消失了,房屋的进深、楼层、围墙的高度均有所降低,变成了“小户型”。显然,这样做为的是在相同的单位面积上建造更多的住宅。在外观方面,新式石库门取消了中国传统的山墙式建筑样式,外立面大量采用砖石建筑。有趣的是,原先作为石库门得名标志的石头门框也被青砖取代,同时传统中国式的门楣也改换成了西式。
城建现代化的可贵探索
从外立面完整的砖石结构、西式门楣,尤其是蒙萨尔式屋顶来看,泰安里仍然属于新式石库门结构。但仔细观察泰安里建筑群,就会发现其建筑样式与上海“小户型”石库门建筑还是有一定差异,比如它仍然保留着石头门框,楼层、围墙的高度也不低。
上一篇:上海电视节三大报告发布:网络视听产业蓬勃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