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通勤时间过长等一系列城市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先生提出了POD(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 Principles)理念,强调人在城市开发中处于第一优先级,让城市回归以人为本的状态。POD理念将人性化思想融入到城市规划、交通、街道等诸多领域,而城市的步行街道如同城市的命脉,街道上要充满活力,那这个城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活力城市,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如今,世界上不少大城市正在做出这样的改变,为自行车骑行者、步行者和公共交通赋予优先权已经成为共识,并纷纷出台政策促进步行友好城市的发展,西方许多国家城市中心区的建设与更新,都离不开步行优先理念的推动,许多案例都证实了步行优先理念对城市中心区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城市开发思想的研究者,安邦智库城市问题研究团队近期发布《城市步行街道策略发展白皮书》报告,帮助大家梳理了设计城市步行街道的初衷、主要原则以及各类型步行街的侧重点,并着重介绍了波特兰、波士顿、丹佛市三所城市步行街道系统所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这种新的规划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城市发展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帮助各地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步行街道的设计可以从许多不同的面向去着手,例如从建筑风格、产业发展等。按照?POD 原则,无论打造何种的步行街道,是需要满足一定共通性的规则。共同性的规则包括四个面向:步行的必要性、步行的安全性、步行的舒适性和步行的趣味性,共有8条必不可少的主要规则:
01
用地的功能混合
我国已经有鼓励“混合用地”的规则出台——为体现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服务新的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我国出台的《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修订增加了“用地兼容”、“混合用地”,以鼓励城市、镇用地兼容与混合:用地兼容,指单一性质用地允许两种或两种以上跨地类的建筑与设施进行兼容性建设和使用;混合用地,指土地使用功能超出用地兼容性规定的适建用途或比例,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组合表达的用地类别。打好基础后,要逐步做好空间、活动的立体穿插,在步行活动区创造一个个精彩的吸引点,营造出空间上起承转合的不同氛围。
02
明确汽车的定位
扬 ? 盖尔曾说“在 20 世纪的城市里,但凡任何通过建设更多的道路和停车场来缓解交通压力的措施,都只会导致更多的交通流量和拥堵。任何地方交通流量的大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确定的,而取决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这也正说明,汽车主导城市并非不可改变。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从许多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到,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主干道被移除时,只要努力建设好相应的基础设施,交通量也会随之消失,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也会随之改变。
03
发挥交通的辅助功能
步行区外围应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线路环绕。它们应是绕行连续干道,这样可以缓解城市由于建设步行街而减少的机动车用道面积。同时,为使步行区的行人方便到达和疏散,环路应与放射状干道相连。并将过往公共交通站点设在环路上,公共交通终点站则设在步行空间外围,在线路、站点设置上照顾其特殊需要。
04
保护行人安全
步行没有安全感就会让人们躲回车里。而保障步行安全的第一个因素是街道宽窄。根据美国加州二十四个城市的事故统计数据,当车道增加,马路每拓宽一倍,死亡事故的数量会增加三倍。
05
打造适宜的空间形态
打造适宜的空间形态,把握好尺度至关重要。首先要考虑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等符合步行空间的主要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尺度,这是形成步行空间尺度的根本。其次,要认真选择街道家具,以突出步行空间适应行人尺度这一要求。
图|成都远洋太古里
06
打造清晰的引导系统
步行空间是城市中让人们慢下来,走进去的容器。可是如何让人走进去?这始终是个难题。国内很多步行空间旁支错杂,宛如迷宫,敬而远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好的引导设计必不可少。在这方面,国外很多城市或地区构建的步行空间都值得学习。比如韩国甘川村,通过色彩艺术梳理出游线,让游客在错综复杂的街巷中逛的有序。自2009年起,甘川村大型色彩艺术装置的创作布置便以线性分布,“彩虹之村”、“蒲公英的悄悄话”、“人与鸟”等大型艺术装置以点串线,引导人流在主街集中。不仅如此,甘川村还通过在胡同墙壁上制作“彩色鱼”箭头路标的形式,将蜿蜒的小巷与主街串联在一起,游客只要追寻着特色路标,随时都可以从主街进入小巷。这种特色路标不仅有效引到了行人,还营造了活跃的艺术氛围。
上一篇:上海总部型经济:发力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引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