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关于加快推进自主品牌转型升级引领上海经济高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上海,作为国内最具商业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应积极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以打造强势品牌集群为目标,着力提升对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支撑度和美誉度。自主品牌高质量升级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源动力、以文化传承为发展特色、以平台建设为发展通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展保障,不断强化品牌核心竞争力与辐射度,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一、推进上海自主品牌转型升级重要意义

上海因商而生,亦因商而兴,作为中华民族品牌的发源地和集聚地,曾缔造出众多风靡全国的上海品牌。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上海缺乏的不是本土自主品牌,而是在全球合作竞争中位居前列、极具影响力的强势品牌。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升级发展,一方面将为上海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品牌是上海发展品牌经济的核心要素与重要载体,面向新时代,加强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下,拥有品牌优势就标志着拥有经济质量优势,拥有高质量有效供给,拥有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另一方面将更好地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有利于引领消费,挖掘消费潜力,持续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上海自主品牌发展面临的瓶颈

上海自主品牌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品牌竞争意识较弱,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品牌战略规划亟待完善,上海诸多自主品牌在品牌战略规划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中长期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且在品牌建设投入上较国际大牌企业处于较低水平;二是以中国驰名商标为代表的强势品牌数量偏少。目前本市拥有138个中国驰名商标,位列全国第十一位,与广东省(445)、山东省(428)、江苏省(421)、浙江省(366)相比尚存不小的差距;三是民营领域品牌不强,彰显上海自主品牌发展动能失衡。2017最具价值中国品牌十强、2017最具价值中国民营品牌十强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和广东等省市,而上海品牌无一入榜。

第二,营商环境亟需进一步优化,“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氛围阻碍自主品牌的升级发展。本土品牌产权指导缺乏,且知识产权、品牌保护力度不到位,“该作为却鲜有作为”,市场监管力度、覆盖范围与深度仍需加强。优良法治环境、政策环境的缺失使市场竞争机制运行不畅,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优质品牌不易在此市场氛围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同时仿冒国际品牌、欺瞒消费者等行为有损上海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已构成本市自主品牌升级发展的主要阻碍。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牌亟待焕发“新动力”、补充“新血液”。一是行业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突破。政府部门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须进一步明晰,自主品牌发展缺乏创新性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利于新模式、新业态等自主品牌的统筹发展,亦不利于创新要素市场的培育;二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有待创新。上海国资品牌,尤其是老品牌的管理层结构老化,企业运营效率偏低,在技术创新应用和研发领域持续投入乏力,以致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偏弱,且未能有效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新媒体等进行品牌宣传推介;三是人才体制机制有待创新。上海自主品牌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手段较为单一且传统,缺乏一整套科学系统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梯队培训培养机制,抑制了企业创新活力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三、推进上海自主品牌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本市要紧紧围绕国家品牌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立足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高度构建自主品牌战略新优势,尊重市场规律,加强资源整合,深化区域、市区、部门协同联动,尤其是要进一步充分总结和把握品牌形成的特点规律,拓宽视野、创新管理、精准施策,深耕品牌内涵,树立高品质、高价值品牌标杆,全力提升品牌能级,充分发挥好品牌经济对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进一步加强品牌要素市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势品牌集群,激发上海自主品牌觉醒力。一是要分类推进国资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和中小企业活力优势。集中资源支持一批国资品牌做大做强,以大品牌的崛起带动中小企业、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创新创业,通过多元投资、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等方式释放创新活力,着力从新经济领域和民营企业中培育新品牌,同时借助商标转让、股权转让、品牌授权等多种形式盘活资源、振兴老品牌;二是要培育第三方品牌咨询市场,打造上海自主品牌建设的专业服务优势;三是要加强品牌发展的金融服务。对标品牌价值评估国际标准,建立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品牌资产评估机构,探索开展评估、担保、融资、租赁等品牌金融服务,形成市场化的品牌价值发现和交易机制,推动上海成为国际品牌定价中心。

上一篇:统计显示上海经济呈现更趋协调鲜明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