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商业意识和经济观研究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2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商人的形象并不好。对于商人,往往停留在“无商不奸”、“见利忘义”、“十商九奸”等等印象。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这是因为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儒家认为,读书才是高尚的行为,最被看重的人生道路是“学而优则仕”。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关注商业。比如说,《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夜雨秋灯录》、《聊斋志异》等等作品。而当时文人碍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对于商业的态度暧昧不清,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商业和商人,也只是蜻蜓点水。而只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于商人和商业给与正面描写。《聊斋志异》将近500篇作品,关于商业和商人的篇章就达70余篇。总体而言,蒲松龄对商业和商人持肯定态度。在反映商人生活上,无论在数量、水平方面,都远远高于其他小说。当然,出于文言文小说本身的限制,蒲松龄也只是零散地记录商人生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对于当时商业社会的的全局观察性也不足。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好在瑕不掩瑜。《聊斋志异》能够不同流俗,将商人和商业作为创作目标之一,已经为我们研究清代商业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资料。 一、山东地域经济与蒲松龄的商业意识 《聊斋志异》蕴含着蒲松龄的商业意识,这也是蒲松龄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事实上,蒲松龄虽然一生落魄,没有求得一官半职,写书讲鬼故事,里面讲了相当多的商人。这也是蒲松龄的生活环境使然。他的家乡淄川,发达的商业环境,给了蒲松龄创作灵感。当然,想要了解蒲松龄的商业意识,必须要了解山东地域经济。在蒲松龄生活时期,山东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当时,全国一共有三十三个大型商业都市,一半以上在北方,而山东就占了将近一半。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从地理环境上讲,淄川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从南北朝时,就成为各方商人聚集之地。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淄川成为山东的交通要道。在蒲松龄生活时期,山东地域的经济,淄川凭借便利的交通和自身独一无二的商业基础,成为山东的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淄川工商业发达,比如说陶瓷生产。在唐朝时期,淄川就已经开始生产陶瓷。到了宋代,淄川煤矿被大量开发,这些成为陶瓷生产的原料,极大地推动陶瓷的发展。除此之外,淄川周村丝绸,驰名天下。当时淄川就有这样的话:“桑树植满园,户户皆养蚕。”这也是淄川丝绸业发达的真实反映。这些繁荣的商业景象,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比如《聊斋志异·细侯》就详细记述了当时养蚕纺织的真实状况。尽管淄川商业发达,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二、《聊斋志异》中的商业意识 《聊斋志异》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在我国妇孺皆知。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本讲述神仙鬼怪的故事书。在这本书里面,也讲述商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将近500篇故事,将近70篇讲述商业活动经营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商业意识。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讲解相关内容。 1.《聊斋志异》中的市场经济。《聊斋志异》中商人经营的范围很广,比如渔业、布业、水果行业、陶瓷业等等。之所以描写这些行业,也是这些都是蒲松龄能够接触到的行业。毕竟,他就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小老百姓。自己的社会阶层决定了蒲松龄没有途径、也没有心思关注那个时代的奢侈品行业。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会见到各种日常小百货,比如盐、酒、面粉、药材、布等等。《聊斋志异》中还讲到各种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行业,比如当铺,为那些生活周转困难、抵押物品的行业。旅店行业,就是给奔波在外的商人提供住宿之所。书中涉及很多地方的商人,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福建、广州等地,其中以山东商人为主。这些商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蒲松龄给与详细描述。比如《戏术》、《农妇》描述的是陶瓷行业,《黄菊》描述的是卖菊花为生的商人。《黄菊》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在蒲松龄的笔下,菊花不再是隐士高雅的象征,也可以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能够客观对待卖菊花的商业活动,显示出蒲松龄的与众不同。 2.《聊斋志异》中的金融经营。坦白讲,《聊斋志异》中的金融只是一种借贷形式的经营活动。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借贷收取利息的货币流通形式。在蒲松龄生活时期,这种借贷关系形成的金融经营相当普遍。在《聊斋志异》中,《刘夫人》、《柳生》、《富翁》这些故事都涉及信贷经营。《富翁》讲述的是,某富翁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商人,因为商人在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商人得到贷款后,需要付给对方利息。这个时期的借贷关系,就是放款人通过放款,得到利息。由于,借贷关系到金钱交易,见利忘义的事情特别多。针对这种情况,《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借钱不还的故事。蒲松龄对于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用因果报应的理论加以批判。总体来讲,蒲松龄对商业信贷表示肯定,反对那些借贷致富而不偿还贷款、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的行为。为此,蒲松龄希望政府对信贷重视起来,建立更加规范的信贷制度。 三、《聊斋志异》中的经济观 虽然和蒲松龄生活的年代相隔二三百年,但是里面提到的用人管理和消费观,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借鉴价值和警示意义。这也是《聊斋志异》带给我们的财富之一吧。 1.《聊斋志异》中的用人管理。《聊斋志异》用了相当一部分篇幅介绍用人管理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小二》、《王十》、《黄英》、《刘夫人》、《王成》、《刘亮采》等等故事中,都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在人员管理方面的思想。比如,《小二》中的小二就是一个精通管理之道的企业家。对内,小二“每进工人而指点之”,注重员工培训,对员工赏罚分明。对外,他注重市场需求,善于“奇式幻彩,诸肆莫能及”,从来不闭门造车,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小二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小能手。作为一个读书人,蒲松龄能够超越这些思想观念,为商人立传,颂扬他们的经营活动。在《刘夫人》中提到“读书之计,在于谋生”,从侧面肯定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在《王十》中,蒲松龄进一步表示,依靠自己能力合法经营的商业活动值得肯定。在《王成》中,揭示了市场信息,瞬间万变,揭示经商如同打仗,兵贵神速,要及时抓住商机。除此之外,《聊斋志异》还揭示市场氛围对商业的重要性。在《刘亮采》中,提到刘亮采“少有才名,壬辰进士。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秦、楚、燕、赵之客,趾错于门;货酒卖饮者,门前成市焉”,生动表现刘亮采用自己的人气,创造了市场氛围,从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2.《聊斋志异》中的消费观念。提到《聊斋志异》的消费观,蒲松龄始终认为,勤俭节约是福,骄奢淫逸是祸。所以,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表达了对勤俭节约者的赞扬,比如说,《辛十四娘》、《绩女》、《鸦头》、《阿宝》等等。同时,蒲松龄对于贪婪懒惰之徒,表示辛辣的讽刺。比如,《崂山道士》中懒惰投机的王生,《雨钱》中贪得无厌的滨州秀才、《霍女》中家财万贯但吝啬成性的朱大兴,等等。通过这些故事,蒲松龄想要表达一个朴素的道理,追求财富是值得肯定的生存之道,私有财产,天赋人权,理应得到尊重。同时,通过合法手段致富的人,并不比安贫乐道的人低级。清贫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高尚,读书人没有必要都去过颜回那种吃馒头,喝凉水的生活。在《黄英》中,蒲松龄这样写道:“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句话可以作为蒲松龄对于商业活动和商人的正面肯定。 同时,蒲松龄还认为,只有消费才是财富的真实表达,只注重储蓄,并不能发挥钱的最大价值。这样的消费观在今天依旧非常实用。在《宫梦弼》中附录一个乡下吝啬鬼的故事。他家财万贯,自己舍不得花,也不让子孙花。在结尾,蒲松龄如此感慨:“呜呼!若窑金而以为富,则大帑数千万,何不可指为我有哉?愚已!”蒲松龄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现财富的价值并不是储蓄,而是消费。在《聊斋志异》中,谈到很多家财万贯的商人。他们虽然不再是农民,对于土地依旧非常重视。在《黄英》、《王成》、《金和尚》等故事中,这些商场弄潮儿,拥有大量财富之后,就去购买大量土地,用于商业经营。这说明了两点,其一,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商人的投资方向之一;其二,聪明的商人不会把钱储存起来,而是进行投资,让钱生钱。 总而言之,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大量关于那个时代的商业概况,也塑造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形象。这些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追求财富。蒲松龄能够摆脱时代桎梏,肯定商业和商人的意义。同时,那个时代反映出来的管理思想、金融运营、用人管理、消费观等方面,在今天依旧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商人的形象并不好。对于商人,往往停留在“无商不奸”、“见利忘义”、“十商九奸”等等印象。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这是因为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儒家认为,读书才是高尚的行为,最被看重的人生道路是“学而优则仕”。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关注商业。比如说,《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夜雨秋灯录》、《聊斋志异》等等作品。而当时文人碍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对于商业的态度暧昧不清,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商业和商人,也只是蜻蜓点水。而只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于商人和商业给与正面描写。《聊斋志异》将近500篇作品,关于商业和商人的篇章就达70余篇。总体而言,蒲松龄对商业和商人持肯定态度。在反映商人生活上,无论在数量、水平方面,都远远高于其他小说。当然,出于文言文小说本身的限制,蒲松龄也只是零散地记录商人生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对于当时商业社会的的全局观察性也不足。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好在瑕不掩瑜。《聊斋志异》能够不同流俗,将商人和商业作为创作目标之一,已经为我们研究清代商业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资料。 一、山东地域经济与蒲松龄的商业意识 《聊斋志异》蕴含着蒲松龄的商业意识,这也是蒲松龄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事实上,蒲松龄虽然一生落魄,没有求得一官半职,写书讲鬼故事,里面讲了相当多的商人。这也是蒲松龄的生活环境使然。他的家乡淄川,发达的商业环境,给了蒲松龄创作灵感。当然,想要了解蒲松龄的商业意识,必须要了解山东地域经济。在蒲松龄生活时期,山东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当时,全国一共有三十三个大型商业都市,一半以上在北方,而山东就占了将近一半。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从地理环境上讲,淄川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从南北朝时,就成为各方商人聚集之地。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淄川成为山东的交通要道。在蒲松龄生活时期,山东地域的经济,淄川凭借便利的交通和自身独一无二的商业基础,成为山东的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淄川工商业发达,比如说陶瓷生产。在唐朝时期,淄川就已经开始生产陶瓷。到了宋代,淄川煤矿被大量开发,这些成为陶瓷生产的原料,极大地推动陶瓷的发展。除此之外,淄川周村丝绸,驰名天下。当时淄川就有这样的话:“桑树植满园,户户皆养蚕。”这也是淄川丝绸业发达的真实反映。这些繁荣的商业景象,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比如《聊斋志异·细侯》就详细记述了当时养蚕纺织的真实状况。尽管淄川商业发达,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二、《聊斋志异》中的商业意识 《聊斋志异》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在我国妇孺皆知。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本讲述神仙鬼怪的故事书。在这本书里面,也讲述商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将近500篇故事,将近70篇讲述商业活动经营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商业意识。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讲解相关内容。 1.《聊斋志异》中的市场经济。《聊斋志异》中商人经营的范围很广,比如渔业、布业、水果行业、陶瓷业等等。之所以描写这些行业,也是这些都是蒲松龄能够接触到的行业。毕竟,他就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小老百姓。自己的社会阶层决定了蒲松龄没有途径、也没有心思关注那个时代的奢侈品行业。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会见到各种日常小百货,比如盐、酒、面粉、药材、布等等。《聊斋志异》中还讲到各种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行业,比如当铺,为那些生活周转困难、抵押物品的行业。旅店行业,就是给奔波在外的商人提供住宿之所。书中涉及很多地方的商人,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福建、广州等地,其中以山东商人为主。这些商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蒲松龄给与详细描述。比如《戏术》、《农妇》描述的是陶瓷行业,《黄菊》描述的是卖菊花为生的商人。《黄菊》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在蒲松龄的笔下,菊花不再是隐士高雅的象征,也可以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能够客观对待卖菊花的商业活动,显示出蒲松龄的与众不同。 2.《聊斋志异》中的金融经营。坦白讲,《聊斋志异》中的金融只是一种借贷形式的经营活动。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借贷收取利息的货币流通形式。在蒲松龄生活时期,这种借贷关系形成的金融经营相当普遍。在《聊斋志异》中,《刘夫人》、《柳生》、《富翁》这些故事都涉及信贷经营。《富翁》讲述的是,某富翁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商人,因为商人在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商人得到贷款后,需要付给对方利息。这个时期的借贷关系,就是放款人通过放款,得到利息。由于,借贷关系到金钱交易,见利忘义的事情特别多。针对这种情况,《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借钱不还的故事。蒲松龄对于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用因果报应的理论加以批判。总体来讲,蒲松龄对商业信贷表示肯定,反对那些借贷致富而不偿还贷款、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的行为。为此,蒲松龄希望政府对信贷重视起来,建立更加规范的信贷制度。 三、《聊斋志异》中的经济观 虽然和蒲松龄生活的年代相隔二三百年,但是里面提到的用人管理和消费观,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借鉴价值和警示意义。这也是《聊斋志异》带给我们的财富之一吧。 1.《聊斋志异》中的用人管理。《聊斋志异》用了相当一部分篇幅介绍用人管理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小二》、《王十》、《黄英》、《刘夫人》、《王成》、《刘亮采》等等故事中,都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在人员管理方面的思想。比如,《小二》中的小二就是一个精通管理之道的企业家。对内,小二“每进工人而指点之”,注重员工培训,对员工赏罚分明。对外,他注重市场需求,善于“奇式幻彩,诸肆莫能及”,从来不闭门造车,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小二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小能手。作为一个读书人,蒲松龄能够超越这些思想观念,为商人立传,颂扬他们的经营活动。在《刘夫人》中提到“读书之计,在于谋生”,从侧面肯定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在《王十》中,蒲松龄进一步表示,依靠自己能力合法经营的商业活动值得肯定。在《王成》中,揭示了市场信息,瞬间万变,揭示经商如同打仗,兵贵神速,要及时抓住商机。除此之外,《聊斋志异》还揭示市场氛围对商业的重要性。在《刘亮采》中,提到刘亮采“少有才名,壬辰进士。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秦、楚、燕、赵之客,趾错于门;货酒卖饮者,门前成市焉”,生动表现刘亮采用自己的人气,创造了市场氛围,从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2.《聊斋志异》中的消费观念。提到《聊斋志异》的消费观,蒲松龄始终认为,勤俭节约是福,骄奢淫逸是祸。所以,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表达了对勤俭节约者的赞扬,比如说,《辛十四娘》、《绩女》、《鸦头》、《阿宝》等等。同时,蒲松龄对于贪婪懒惰之徒,表示辛辣的讽刺。比如,《崂山道士》中懒惰投机的王生,《雨钱》中贪得无厌的滨州秀才、《霍女》中家财万贯但吝啬成性的朱大兴,等等。通过这些故事,蒲松龄想要表达一个朴素的道理,追求财富是值得肯定的生存之道,私有财产,天赋人权,理应得到尊重。同时,通过合法手段致富的人,并不比安贫乐道的人低级。清贫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高尚,读书人没有必要都去过颜回那种吃馒头,喝凉水的生活。在《黄英》中,蒲松龄这样写道:“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句话可以作为蒲松龄对于商业活动和商人的正面肯定。 同时,蒲松龄还认为,只有消费才是财富的真实表达,只注重储蓄,并不能发挥钱的最大价值。这样的消费观在今天依旧非常实用。在《宫梦弼》中附录一个乡下吝啬鬼的故事。他家财万贯,自己舍不得花,也不让子孙花。在结尾,蒲松龄如此感慨:“呜呼!若窑金而以为富,则大帑数千万,何不可指为我有哉?愚已!”蒲松龄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现财富的价值并不是储蓄,而是消费。在《聊斋志异》中,谈到很多家财万贯的商人。他们虽然不再是农民,对于土地依旧非常重视。在《黄英》、《王成》、《金和尚》等故事中,这些商场弄潮儿,拥有大量财富之后,就去购买大量土地,用于商业经营。这说明了两点,其一,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商人的投资方向之一;其二,聪明的商人不会把钱储存起来,而是进行投资,让钱生钱。 总而言之,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大量关于那个时代的商业概况,也塑造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形象。这些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追求财富。蒲松龄能够摆脱时代桎梏,肯定商业和商人的意义。同时,那个时代反映出来的管理思想、金融运营、用人管理、消费观等方面,在今天依旧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南京审计学院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