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唐珏岚 城市性质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上海城市性质定位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深化不断演进的过程。 一、20世纪80年代:经济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城市性质的初步确定 改革开放初,上海经济出现令人尴尬的滑坡现象。1983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吹响了“经济振兴”的号角,其中的重要工作是“加快老企业和老城市的改造”。 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这是上海建国以来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方案》对“城市性质”的表述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应当更好地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二、20世纪90年代:从开发开放浦东到提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翻开了上海发展新的一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更大突破。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三、21世纪:从“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01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城市性质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要求上海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要走在全国前头,而且要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2017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定位上海城市性质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回顾上海城市性质定位的演进,可以发现,上海城市发展不仅考虑自身需要,更是顺应国家战略需要。进入新时代,上海提出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奋斗目标。作为最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上海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落实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上一篇:统计显示:上海经济呈现“更趋协调”鲜明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