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了,而那片有着无比绚烂记忆的世博热土又将呈现怎样崭新的面貌呢?人们进行着各种设想并充满着期待。
近日,“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专家会议”在上海西郊宾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欧·上海市浦东服务经济研究院、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华师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上海文化》联合发起召开。社会发展、城市经济、文化艺术和规划建筑等专业领域内具有广泛社会和专业影响力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进程中,与会各方专家学者就《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为后世博地域的美好明天和建设蓝图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
周小燕 蔡来兴 朱大可 吴建中毛时安 左学金 陈燮君 许德民 王德培程麟荪 徐培华 施炎平 陈家海 蔡镇钰
世界级文化艺术港的重要意义
会议初,主办方率先提出了在“后世博地域”打造世界级文化艺术港的建议,并且指出这个世界级文化艺术港应具备“世界的、未来的、创新的”三个维度,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教授):很高兴看到这么一个宏大的计划。1986年的上海市文化战略研讨会,是当时很重要的关于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会议。这个会议使得上海在当时全国有很重要的领先地位。今天的上海,文化产业始终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北京这两年发展非常迅速,就在一两年之间一下子上来,这跟它对于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我前几天刚从西安过来,现在他们政府拨了8000亩的地,准备打造地林公园,类似于迪斯尼的公园,要在那里做一个公园的集群,而且美国方面要参与25%的股份,我现在是他们的顾问。通过这个作为比较,上海似乎没有大动作。我觉得文化艺术港这个策划很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
上海原创文化希望渺茫,举个例子,云南可以用一个先锋作家做形象大使,但是在上海不可能这样做的,请一个比如说韩寒这样的人物做我们的形象大使,没有这样的可能。现在上海有什么文化呢?集市文化,每年搞一次电影节、艺术博览会,留下来的东西不多。现在这个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唯一的可能有所突破的一个方向,我倒是很看好文化艺术港这样一个想法。这个项目既能够解决上海没有原创文化的根本性问题,同时又能把现有的集会文化大大推进,把世博这个概念继续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延伸。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我同意搞这样一个文化艺术港。我觉得这是我们城市品牌再塑造的很好机会。上海有过城市更新,但是没有形成运动,因为都是小打小闹,且是被动的。现在我们的文化很分散,而且有的已经被淡忘了。比如说徐家汇,查历史徐家汇是上海的历史文化区,现在查字典的话,徐家汇是商业区。我支持这个项目有两方面的想法,一个我觉得上海文化艺术场馆是相当分散的,上海缺乏像华盛顿广场这样一个聚集的区域,也缺少像纽约百老汇这样的区域。像上海的国际会议中心有好几座,没有一个很好的整合,今后会有一个更大的国际会议中心。第二,上海需要一个中央文化区,这样可以跟中央商务区遥相呼应。世博园曾经是上海工业的集聚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这一区域转型为文化区奠定了基础。
世界级文化艺术港既能够解决上海没有原创文化的根本性问题,同时又能把现有的集会文化大大推进,把世博这个概念继续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延伸。
程麟荪(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如果真的能搞成功的话,应该会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我在美国教书,朋友经常问我,到中国的话,到上海去看什么东西?很难说出来的,看城隍庙,新世界我并不是太欣赏,尽管说是外国人来得最多的地方。如果这次文化艺术港能够做成功的话,确实很让人振奋,希望能够把这一地块做成功。关键是上海有没有魄力搞成一个世界级的文化艺术港。我儿子住在曼哈顿东城区,这个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还完全是贫民区。为什么后来发展这么快呢?林肯中心建好以后,整个改观了。有统计数据说,从1963年到2003年40年里面,整个地区地产价格增加26倍,相比较起来,在整个纽约的话,地产增加了5倍。
上一篇:创意产业成为上海经济新引擎
下一篇:《上海经济》杂志理事单位(排列不分先后)